百书楼 >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 0215 功德无量

0215 功德无量


  陈景恪是真不急,最开始的时候他恨得一次性把大唐带入二十一世纪,现在真的是随意了。

  前世信息爆炸连带的人心也开始浮躁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长时间阅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科学研究,智能手机普及年代的小孩子,能沉下心阅读一段信息的平均时长不超过十五分钟。

  这也是短视频兴起的另外一个大背景,反过来短视频也助长了这种情况的恶化。

  5G时代明明已经可以开展线上授课,  学校却依然组织线下授课,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有在学校的氛围影响和约束下,孩子们才能沉下心读书,更何况这里面还牵扯到了社交、运动等等因素。

  受影响的不只是小孩子,大人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响,陈景恪也不例外。

  比起完整的读完一本著作,他更喜欢看别人提炼出来的精要本。

  类似的精简本他看过实在太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敢说自己对诸子百家都有泛泛了解的原因。

  泛泛了解在二十一世纪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但在书籍宝贵信息传递不畅的古代,  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精要本几乎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意,能从中获得的东西并不多。

  大唐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没有汽车高速公路,出门去一趟集市都需要花费一整天时间。

  刚穿越来的时候他极度不适应,差点疯掉。不过还好,他毕竟不是小孩子,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生活。

  他开始能读的进去枯燥的文言文,能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天。浮躁的心逐渐变得平静,耐心也重新找了回来。

  所以此时的他是真不急,按部就班的向着最终目标前进,路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不论最终能走到哪一步,总归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改变。

  当然,主要还是他身体变小了,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做,  没必要急于求成。

  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一边写秦亡的教训总结,一边对徐山鹰五人进行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文化课程,  讲解华夏简史、华夏文明、数学启蒙。

  还有思想教育课程,  核心就是忠君爱国护境安民。

  强调军民鱼水情,反对批判泄愤式屠杀同胞百姓。

  向同胞动刀者是懦夫屠夫,向外敌挥刀者才是华夏军人最高的荣耀。

  只有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军人,才是无畏无敌的。

  他还借鉴了那个不可明说之人的办法,诉苦大会、忆苦思甜等等都用上了。

  不过他发现这个法子对徐山鹰五人的效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

  他很疑惑,难道是自己用的方法不对,还是时空不一样水土不服?

  仔细探究了一番,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身份。

  徐山鹰五人都是良家子。

  什么叫良家子?就是那种有家产的人。

  他们的日子虽然离锦衣玉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也绝对算的上是小富了,让他们诉苦效果能好的了才怪。

  但没关系,你们的日子不苦,就让你们听一听别人的苦日子。

  他就把外院的工匠、奴仆都叫了过来,召开诉苦大会,每个人都上去讲一讲自己以前凄惨的人生。

  效果属实很拔群,徐山鹰五人听的潸然泪下,高呼大丈夫当提三尺剑……

  陈景恪生怕他们喊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接了一句:“为王前驱,  为国谋安,为民谋福。”

  即便如此,当诉苦大会和忆苦思甜的事情传到宫里,李世民差点坐不住。

  这玩意儿比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岁在甲子’的威力大太多了。

  如果搞这个的不是陈景恪,他都想杀人了。即便如此还是给陈景恪传递了口信,这两个就别搞了。

  陈景恪知道他的顾虑,果断停止了诉苦大会,改用了正常的教育课程。

  对内他宣扬守护爱民,对外就是另外一番言词了: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犯我华夏天威者,虽远必诛

  真理只在射程之内铁蹄之下。

  要用手中的剑为华夏的梨取得更多的土地。

  总之向外扩张的思想要拉满,绝不可当那故步自封坐井观天之人。

  他不光口头教,还把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写成册子,以后这些都是教材。

  这份教材很快就出现在了李世民的桌子上,他看完之后都感到热血沸腾,恨不得亲自提枪上马征战四方。

  除了文化和思想教育,体能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这时候前面打造的那一套训练设备就全用上了,本来自认为体能不错的徐山鹰五人,终于知道自己高兴的太早。

  杀了杀五人心中的骄横之气,陈景恪才正常展开军训。

  和前世大学生军训没什么区别,就是训练量增加了几倍,标准也更加严格。

  不过蹲下起立、左右转之类的,并不是现代军事发明出来的,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训练方法。

  吴子曰: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

  这种练兵法传习了数千年之久,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在沿用,最多也就是细节上有所区别。

  所以他用军训的方法练兵,并没有引起什么大惊小怪。

  徐山鹰五人也没有出现左右不分之类的,他们都是经过训练的府兵出身,这些东西属于早就掌握的技能。

  所以在这方面陈景恪只是简单训练几天就结束了,主要精力用在了文化课上。

  至于为什么不搞强化体能训练,不是不想搞而是没有那个条件。

  营养跟不上的时候,强行搞体能训练就是谋杀。

  紫霄观当然不会缺他们五个的伙食,可是别的军队呢?

  战时一天三顿粗粮,平常一天两顿,不可能支撑得住这种强化训练。

  他搞出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训练小股部队,而是希望在全军推广,就必须要模拟普通军队的情况。

  普通府兵平时练基本的军阵操演,每隔三天才练一次体能。就算是百骑司都不例外,搞强化体能训练是真没条件。

  ……

  人一旦忙碌起来时间就会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重阳节。

  武舒亲手给陈景恪、孙思邈准备了茱萸香包,青桔专门学习了制作蓬饵(重阳糕),又去外面买来菊花酒。

  总之这个重阳节过的很是热闹。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武夫人杨氏已经能扶着东西站起来,用不了多久就能完全康复。

  她的恢复影响可不小,长孙无垢亲自过来慰问,之前对她们爱答不理的故旧也纷纷来访。

  就算不给应国公府面子,也要给杨家面子。

  何况武舒掌管紫霄观已经人尽皆知,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懂,很多人都后悔当初为什么那么绝情。

  这会儿正好借着杨氏苏醒的机会过来挽回一波。

  杨氏和武舒都不是蠢人,每一家都热情接待,就好像之前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很简单的道理,就算关系没有办法再回到从前,也不能成为仇人。

  重阳节的第二天,陈景恪没有去后院给徐山鹰他们上课。不是偷懒,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收割水稻。

  这种水稻的稻种来自于东北,生产周期有点长,一百四十天左右。从育种到现在,已经一百五十天,早就已经成熟也是时候收割了。

  这天早上他还装模作样的带了个斗笠,带着两个小侍女来到花池前,用剪刀一个个把稻穗剪下来。

  两个小侍女每人端着一个筐子,等着接他剪下来的稻穗,每接满一筐就送到准备好的房间里晾起来。

  陈景恪剪的时候非常小心,生怕用力太大抖落几粒谷粒。这可是种子,每一粒在明年都有可能变成数千粒,不能浪费。

  三百多稻穗他足足剪了快一个小时才完成。

  那几个雄性不育株的稻穗被单独存放了起来,正常的稻穗被堆放在房间里的一块布上。

  然后就开始清点工作。

  三人数了大半天,得出了一个让他欣喜不已的数字,超过八万粒种子,比之前预估的要高出一万粒。

  他估测了一下产量,亩产应该达到了四百多公斤。这在前世的常规稻里也不算低了,在这个年代堪称奇迹。

  不过陈景恪知道,这个产量不具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他就种了三十多株,虽然没有化肥但土家肥管够。其它各方面照顾的也非常到位,才能有这样的产量。

  大规模种植没有足够的肥料,照顾也不可能这么精细,亩产能达到两百多公斤就不错了。

  然而在这个水稻亩产普遍不足一百四十公斤的时代,即便是只有两百多公斤,也是个惊人的进步了。

  亩产增加一百公斤,全国所有水田加起来就是个恐怖的数据。

  这个估测不是随便来的,到了宋朝时期引入占城稻进行培育,亩产已经可以达到二百三十公斤左右。

  到了民国时期,常规稻产量最高已经能达到四百公斤左右。

  他使用的是二十一世纪培育出来的稻种,亩产两百多公斤并不算难。

  得到这个数据之后,陈景恪感觉自己头顶冒出四个大字:功德无量。


  (https://www.bsl88.cc/xs/2076984/72018010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