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偷听糟老头子心声,我得到个皇位 > 第17章 大儒讲坛

第17章 大儒讲坛


“陈大儒做礼部尚书之前便是很有名气的先生,据说当时启国有三位比较有名的先生,不过另外两位都在陛下登基那一年去世了,只有陈大儒一位活了下来。”

  柳曼介绍道。

  “这是为何?”

  杨青易远在潜舟,并没有听过这些陈年往事。

  “咱们现在这位陛下当年不是从他父亲手中接过的皇位,而是从他哥哥手中。陛下登基之路并不顺利,一些先帝的拥护者认为此事有蹊跷,当今陛下得位不正。很多读书人站在礼制的角度上,更是对陛下进行口诛笔伐。反正听说陛下登基当年,启国死了很多人。”

  杨青易所在的潜舟是一个距离京师很远的小城,那里的人对于京师朝堂的大事谈论的很少。

  毕竟这些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

  杨青易原主的记忆中也只有先帝是当今陛下哥哥这回事,其他的一概不知。

  现如今的启国皇帝已经登基十九年,那还是杨青易出生前的事。

  谁没事会去关注那些事。

  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嘛?

  杨青易此刻听到这些,也没什么感觉。

  皇位更替时,有一定的死亡好像很常见。

  柳曼顿了顿,接着道:“不过陈大儒当年的名声,好像并没有现在这般好,后来他辞官后,才逐渐变好的。”

  “这又是为何?”

  “当年其他读书人都反对当今陛下登基,认为不合礼制,先帝有两子,太子身故,当时还有一幼子,仅七岁,体弱多病,所有人都认为会是幼子登基,结果后来幼子自动放弃皇位,并且在当今陛下登基一年后夭折了。”

  “看来当年着实有一场不一般的血雨腥风。”杨青易感慨。

  “当时启国有三大书院,三大书院中有三位知名先生,陈大儒就是其中一位。当今陛下登基后,便废除了所有书院。其他两个书院在陛下登基后死了很多人,只有陈大儒的书院中人全都活了下来。”

  “如此看来,是陈大儒当年投靠了陛下,为当年读书人所不容?”

  杨青易总结道。

  “应当是如此,陈大儒站到了陛下身侧,就代表他承认了陛下登基的合理合法。”柳曼点头,“但由于他只做了一年的礼部尚书,在他做官前后,保护了很多读书人,他当年做官也只是为了保护身后读书人而不得已为之。

  所以很快便重新被读书人接受并尊重,这些年他着书立说,教书育人,在学术上的造诣愈发深厚,成了启国读书人最尊敬的人。”

  【陈若循……当初其实也认为当今陛下登基不合礼法,只是大势所趋,他深知无力回天,只是为了保护众人,才选择站在当今陛下一侧。

  不知现在他有没有想开,是否还像当初一样,整日活在懊悔当中,懊悔当初没有以死明志,违背自己的内心,选择了现如今这一条路。

  那个倔老头,倔的像个石头,当初能违背本心,不知经过了怎样的心理煎熬。】

  老梁深深看了一眼柳曼。

  这个姑娘年纪不大,竟然对当年的事,了解如此之深。

  听到老梁心声,杨青易对陈大儒的了解更加深了一层。

  ……

  养心殿。

  启国皇帝合上一本奏折,若有所思,沉默了片刻。

  “陈若循的讲坛还有几天开?”

  “陛下,还有五日。”苏叙小心回答。

  启国皇帝仰起头,眼睛看向虚空,似乎是在回忆着什么。

  陈若循这些年来刻意和朝廷不扯上关系。

  当年他只做了一年礼部尚书,启国皇帝心中不满,但当时并没有理他。

  当年读书人已经杀的够多了,再杀恐有变数。

  启国皇帝登基十九年来,对读书人多有打压。

  这种打压给双方关系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现在天下已稳,是时候放松了。

  当初的高压政策已不再适合。

  是时候向读书人释放出一丝友好了。

  而对读书人表达友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陈若循示好。

  “苏叙,去给陈若循宣旨,赏赐……”

  ……

  诚王府。

  诚王看完胡贵妃的信,满不在乎的放到了一边。

  “拉拢陈若循?那老头就是个老顽固,我还拉拢他?谁能拉拢的动他?连父皇都指使不动他,我去能有什么用?”

  “王爷,贵妃娘娘说的的确有道理,陈若循现在是启国读书人最尊重的人,如果得到了陈若循的青睐,您将来的大业,会顺利很多。”

  诚王身旁一位谋士道。

  此人头发半白,一袭青衫,神采奕奕。

  诚王坐在轮椅上,嘴角浮起一丝不屑:“拉拢一个又臭又硬的老头,哪那么容易?昨日我父皇给陈若循赏赐,陈若循怎么样?连谢恩都没有,听说把父皇气个半死。”

  嘶~

  诚王突然痛苦的龇牙咧嘴。

  “王爷,您怎么了?”谋士满面忧色。

  诚王待这阵疼痛过后,面色阴沉。

  “该死的崔履,自那日被他的马冲撞后,就隔三差五的腿疼。”

  “王爷,莫要过度忧虑,吾已让人去各处找民间名医,虽然太医院看不出病症,说不定民间的名医能看出问题所在,说不定还能治好王爷的双腿。”

  诚王点点头。

  他抚摸着从小便不能走路的双腿,胸膛起伏:“还是先把腿治好最要紧,拉拢陈若循这事以后再说吧。”

  ……

  距离京师几十里外。

  一个读书人站在一辆马车旁,不停地踱步,神色焦急。

  “马车什么时候才能修好?”

  读书人急道。

  “公子,我抓紧……”

  “这可如何是好,明日陈大儒讲坛就开了,再耽搁下去,我怕是赶不上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读书人来回走动。

  “公子啊,我这也是因为你着急,才紧着赶路,马车才坏的。”

  “我多出钱,你快想想办法,尽快赶路,我要尽快到达京师。”

  ……

  京师某茶楼。

  “明日陈大儒讲坛终于要开了,日盼夜盼啊。”

  “明日可得早些去,不然估计连门都挤不进去……”

  “那是自然,早些去,能距离陈大儒近些,更好的聆听教诲。”

  “今晚我要睡不着了……”

  “我也是……”


  (https://www.bsl88.cc/xs/2554775/1111102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