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西厢记之撼起钟声动 > 第62章 故人书信来

第62章 故人书信来


征西大元帅杜确,身披战袍,肃穆地坐在帅府大堂的太师椅上。他面前的一张精巧的红木书桌上摆放着沙盘,模拟着蒲关地形。窗外的太阳正渐渐升高,但他心中仍然感到不满足。

  林下的风吹拂着衣袍,太阳的光线洒在身上,却仿佛不够明亮。他抱怨着,这个早晨似乎有些黯淡,与他心头的疑虑形成鲜明的对比。杜确心头萦绕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君瑞兄弟在普救寺,却不愿前来拜访他。

  他曾派人前去邀请,但君瑞兄弟一直拒绝。这让杜确感到困扰,他不明白张君瑞的想法。在他的心中,张生一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朋友,两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后来一同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却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情谊。

  他回忆起与张生的共同学习时光,他们俩一起坐在窗前的书桌前,讨论着经典文化,争辩着哲学观点,那时候,他们都是年轻有为的学子,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

  然后,杜确的生活走向了战场。他成功通过了武举考试,升为征西大将军,统领了十万大军,负责守卫蒲关。他的人生似乎走上了另一条轨道,他开始接触军事策略和政治权谋,而张生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在普救寺外,杜确的使者曾多次前去邀请张生前来会面,但都被坚决拒绝。这让杜确感到疑惑,他不明白君瑞为何如此避开他,他们的友情似乎已经被时间和距离拉开了距离。

  杜确的心头充满了疑虑和不安。他知道君瑞是个聪明人,他不会轻易做出这种决定。此外,他还听说了丁文雅的失职和不守国法,以及对百姓的剥削,这让他更加担忧。

  但杜确也明白,他不能轻举妄动。他是大将军,领导着十万大军,一旦发动征伐,将会影响无数人的生活。他需要充分了解情况,确保自己的决策是明智的。

  孙子的兵书上说:“用兵之道,必须听从君命,合军聚集,不固守一地,要在交通要道布阵,不在绝地停留。在围困之地要筹划,面临绝境要果断作战。有些地方不值得经过,有些敌军不值得与之交战,有些城池不值得进攻,有些地盘不值得争夺,有些君主的命令不值得服从。因此,只有善用兵法的将领,才能真正理解如何运用军队。如果管理军队但不懂九变之术,即使明白五种利益,也难以赢得人心。”

  这番话让杜确陷入沉思。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尚未采取行动,是因为不了解地形和敌情。他派遣探马前去侦察,但至今未能得到任何回报。

  今天,他升帐,等待着有关军情的报告。他胸有成竹,希望了解君瑞兄弟的情况,以及蒲关境内的局势。他深知,只有明了实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阳光透过高耸的树木洒在蒲关军营内,形成斑驳的光影。帐篷整齐地排列着,士兵们各自忙碌着,一派秩序井然的景象。杜确坐在帅帐中,面前是一张精致的军用书桌,桌上摆着地图和军报,他正在审阅前线的军情。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僧袍的和尚闯进了军营,他步履匆匆,脸上带着一抹焦急。这位和尚正是惠明和尚,他深知时局紧迫,毫不迟疑地前来求见杜确。

  听到士兵通报,杜确抬起头,瞥见了和尚的到来,他眉头微展,喜形于色。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访客,果然不出所料会有和尚出现在这里。

  惠明和尚来到帅帐前,面对杜确,恭敬地合十行礼,然后才开口说话。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透露出他的诚意。

  “将军,我是普救寺的惠明和尚,特来求见。”  他的语气虽然恭敬,但眼中却闪烁着一抹紧迫,他心知此刻的时间非常宝贵。

  杜确微微点头,示意和尚坐下,似乎非常笃定,心知这位和尚来意何如。

  惠明和尚坐在一旁,然后开始向杜确述说来意。他的语气平和而详实,没有丝毫的迟疑。

  “将军,我离开了普救寺,一路急行,只为前来见你一面。”  惠明和尚的声音如同潺潺清泉,让人感到一股宁静和安定。

  杜确微笑问道:“和尚前来,究竟有何紧要之事?”

  惠明和尚微微点头,表情严肃。“贫僧是普救寺来的,今有孙飞虎作乱,将半万贼兵,围往寺门,欲劫故臣崔相国女为妻。”

  杜确闻言,脸上的表情依然沉稳。

  “继续说下去。”  杜确的声音低沉而严厉,他需要了解情况。

  惠明和尚继续道:“有一位名叫张君瑞的游客,奉书令小僧前来拜投于麾下,欲求将军以解倒悬之危。”

  杜确心头一喜,“将信取来!”杜确突然命令道,他迫切需要了解张生的来信内容,以及普救寺的情况。

  惠明和尚连忙从袍袖中取出一封书信,轻轻呈递给杜确。杜确接过书信,打开来阅读。书信中的内容让他的脸色变得更加欣喜。

  杜确的眼光紧紧锁定在张生的信上,每个字都被他认真地阅读着。他的眉头微皱,表情愈发凝重。

  "珙顿首再拜大元帅将军契兄纛下:"

  杜确开始默默地念诵信中的开头,他知道这是张生对他的敬意之表示。在这个乱世之中,旧友如此相待,让他倍感温暖。

  "伏自洛中,拜违犀表,寒暄屡隔,积有岁月,仰德之私,铭刻如也。"

  这句话让杜确陷入了回忆之中。洛阳,曾经是他们青涩年华的见证地,如今却是风云变幻的城市。他能感受到张生的深情厚意,这让他的心头涌起一股感慨。

  "忆昔联床风雨,叹今彼各天涯;客况复生于肺腑,离愁无慰于羁怀。"

  这句话让杜确想起了他与张生曾经的青年岁月,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如今已经成为了回忆。他们分离的时光,让他深感迷茫与忧虑。

  "念贫处十年藜藿,走困他乡;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

  这是张生对各自生活轨迹的回顾。张生深知自己走过了艰难的岁月,而杜确则是一路平步青云,如今已成为一方官员。然而,他们之间的友情却依然如初。

  "故知虎体食天禄,瞻天表,大德胜常;使贱子慕台颜,仰台翰,寸心为慰;辄禀:小弟辞家,欲诣帐下,以叙数载间阔之情;奈至河中府普救寺,忽值采薪之忧,不及径造。"

  杜确感到一阵自责,张生文采斐然,却一直保持着对他的敬仰,而他自己却忽略了旧友的困境。

  "不期有贼将孙飞虎,领兵半万,欲劫故臣崔相国之女,实为迫切狼狈。小弟之命,亦在逡巡。"

  这句话让杜确的脸色更加舒展,他听到了普救寺被贼寇围困的消息,以及崔相国女儿的危险。这是一场危机,自然需要他这一方大员出面,不可坐视不管。

  "万一朝廷知道,其罪何归?将军倘不弃旧交之情,兴一旅之师;上以报天子之恩,下以救苍生之急;使故相国虽在九泉,亦不泯将军之德。"

  杜确微微一笑,想道:“哎,这个君瑞啊,还是有点儿书生气啊!”

  "愿将军虎视去书,使小弟鹄观来旄。造次干渎,不胜惭愧!伏乞台照不宣!张珙再拜,二月十六日书。"

  杜确合上了信纸,他的眼神深不可测。


  (https://www.bsl88.cc/xs/2556210/1111107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