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原始部落大发展 > 第96章 发现生姜

第96章 发现生姜


罗云道:“不急不急,这个还有点小问题。

    你看侧面这里,不够圆,得凿掉一些。

    两根棍子撑着的底座不够结实,回头找根粗木头,凿一个实木厚底座。

    木棍摇把不会转,转起来费手,回头冶炼些铁,打造成可以转的铁把手。”

    杆杆点头道:“好,都做好后,我还要凿个陶轮!”

    罗云无语,陶轮有一个就够了,要那么多干嘛?

    事还多着呢,师父你先忙别的事吧,回头让你凿个更厉害的东西!

    牛皮做的传动带很坚韧,很给力,看着好像不比橡胶传动带差。

    剩下的泥有点多,让柿转起来,切割掉一部分,留下一斤左右的泥柱。

    然后压拔两遍,轻松找到同心,压制成一個短圆柱形。

    然后大拇指压出中心坑,双手各四指换过去再压,很快压成一个碗胚。

    捏捏拉拉压压,很快碗胚被修的很好,罗云也越来越有手感了,知道一些拉胚细节和方法了。

    第一个拉出来的碗不是很规整,但好歹是第一次用陶轮拉胚拉出来的,很有纪念意义。

    不揉了重新拉,也不修胚。

    等干硬一点后,给上面刻字,刻“云制大石陶轮二,一为陶轮,一为陶轮动力源,首拉此碗,不废不修,万世永传。”

    还要刻上陶轮的设计图,以后流传后世!

    之后再没有拉成品胚,不断地在练手,学习拉胚方法和手法,把泥拉成各种形状。

    最后总结:

    找同心很简单,泥团放上去,与工作面压紧一点,拔压拔压两次,就能轻易找到同心。

    拉高很容易,不要拉的太高,越高越容易失稳。

    拉杯胚最简单,陶泥中间压个坑,手指在里面往外面拉,很轻松拉出杯子形状。

    可以放上去适量陶泥,比如容易控制的五六斤陶泥。

    可以在泥柱上连续拉出好几个杯胚或碗胚,拉好一个割断,拿走,继续拉下一个胚。

    不用每个胚额外准备一小团陶泥,一次只拉一个胚,很适合批量制作。

    胚容易塌和变形,拉的时候注意点,别太薄,手要稳。

    底的厚度不太好掌握,容易压透,需要尺子测量。

    拉胚速度很快,必须尽快熟悉这种速度,估计一天拉出二十个陶罐都可以。

    需要工具,一个吸水的工具,几把扁、平、窄、钝、弧形的刀具,用来吸水,和最后修型。

    需要凳子,合适的凳子,不然挺累的。

    找到这些拉胚的方法和手法,以及注意事项,优缺点。

    让大家轮流拉胚,罗云以旁观者的角度再次观察,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大头他们吸铁粉队回来,看到陶轮惊奇地不得了。

    在家的族人争着抢着吹牛,说陶轮多神奇,他们拉的胚多好看多厉害。

    可惜今晚首领他们在外面过夜,不回来,搞的大家吹牛都不尽兴。

    次日一早下起雨来了,蒙蒙细雪下到中午,气温骤降,不知道首领他们怎么躲雨的。

    今天罗云没有捏陶缸,也没有拉胚,而是在捏特制陶圆板,让白兔和小糖学着拉胚。

    直径三十厘米的一种,直径五十厘米的一种,有两个凸起,厚两厘米,先各捏十个,硬了后修规整。

    杆杆把陶轮不圆的地方凿圆,用一根直径七十厘米的粗壮木头做陶轮底座。

    本来是用来做牲畜水槽的,被他占用了。

    陶轮底座好做,把粗木头锯成五六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一米三左右长。

    在合适位置凿出凹坑,凹坑形状和陶轮下部分的形状大小差不多,留出撑紧传动带的余量。

    到时候卡进去,底座埋进土里降低高度就好了。

    特制陶圆板捏好后,用竹条重新刻一把长一些的尺子,测量陶罐内外高度,削几把样式各异的拉胚工具。

    削两根细细的圆竹棍,一根长二十五厘米,另一根长三十五厘米。

    夹着绑在两根竹棍上,做成两个T形。

    一根竹棍上刻二十厘米的刻度,左右各套一根十厘米长的桐木管。

    另一根竹棍上刻三十厘米的刻度,左右各套一根十五厘米长的桐木管。

    用来做内径尺,手拿竹棍,把T形头伸进陶罐陶缸里。

    桐木管顶住陶器内壁,看刻度,刻度加桐木管长度,就知道内径有多少。

    一个内径尺测量二十五厘米至四十厘米之间的内径。

    另一个内径尺测量三十五厘米至六十厘米之间的内径。

    再削一根一米长的竹条,刻上刻度。

    做两块小木块,中间各横竖掏两条孔隙,侧面九十度各插一根竹条。

    然后一个小木块固定在竹尺上,另一个小木块孔隙稍大一点,可以移动。

    做成游标卡尺,测量陶罐外径。

    与内径尺和手感配合,测量陶器厚度。

    厚了削薄点,薄了要么揉了重新捏或者拉,要么烧熟料。

    尺寸刻度大概标准,一米的误差小于五厘米,这几个尺的刻度是一样的,可以大概测量。

    竹子材料的尺寸,会随着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空气湿度高,竹子材料会延长一丁点,空气湿度低,竹子材料会短一丁点,并不标准。

    测量的也并不标准,总有一两毫米误差,可以忽略。

    先凑合着用,以后用百炼钢或青铜材料,做标准的尺子。

    板凳交给杆杆做,太费时间。

    傍晚首领带队回来,出去三天,终于回来了。

    没有少人,没有受什么伤。

    带去的牛肉干没有吃多少,反而带回来大半只,两百斤出头的野猪肉。

    雪雪和草叶等年轻女人们的耳朵和头发上,夹着一些黄色的小花。

    罗云看着眼熟,正要问,黑子笑眯眯地拿过来一背篓植物。

    “云,你看这是甚?”

    “这是甚?”

    罗云接过来一株看,看到它的根茎愣了,这不就是生姜嘛!

    惊喜地问:“黑子,你们找到生姜了?!”

    黑子笑眯眯道:“找到了,我们挖了一背篓呢,够吃几天了!”

    罗云咬一口,辣味很冲,惊喜地道:“真的找到了!生姜啊!真的找到生姜了!

    以后鱼和各种肉,再也不怕去不干净腥臊味了!”

    罗云向背篓看去,满满一背篓全是大大小小的生姜根茎,只有一把植株。

    没想到生姜的植株长这个样子,很像竹节草,很像没长大的芦苇,也很像小型玉米杆,好像在哪里见过?

    半米高左右,叶子对向生长,一节一节的,左长一片,右长一片,细长细长的。

    生姜可能是多年生的植物,现在才大概四月下旬,生姜根茎已经有半个手掌大了。

    不太可能是开春后长大的,长的没那么快。

    黑子笑道:“是啊,以后肉更好吃了!”

    罗云大笑道:“不止呢,生姜去腥的效果,比蒜和葱强多了!

    刚好前些天没有蒜了,葱也时有时没有,这些生姜够吃一个月了!”

    首领笑道:“云,生姜很常见,山里还有不少,足够部落族人吃了。”

    罗云点头道:“是啊,以后再也不怕腥了!”

    首领道:“我们已经用生姜煮肉吃过了,确实没有腥味,豚肉可腥了,生姜把腥味去除的干干净净!”

    罗云问道:“是吗?生姜还可以煮了喝汤,能驱寒,治感冒,前天下雨了,你们有没有感冒?有没有喝姜汤?”

    首领笑着道:“感冒了,大牛和火花感冒了,前天感冒的,昨天找到的生姜。

    煮了半陶罐姜汤,他们喝了后立马就好了,生姜治感冒真有用,幸好你给大家说了姜汤可以治感冒!”

    罗云惊喜道:“是吗?还真是巧!以后族人再也不怕感冒了!”

    首领笑着问道:“云,你还知道甚能吃的,能调味的,能治病的草,我们出去时留意着?”


  (https://www.bsl88.cc/xs/2556613/1111103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